发布日期:2022-10-22
“以人民满意为治理标准”
——初衷很好,但无法量化、难以执行
环保督察的高压态势到了基层后,是如何体现和执行的?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自环保督察开展以来,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几乎所有受访企业都表示:治污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高举双手赞成。
但主观的大局意识,难掩客观条件下很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现实。
上海某家居建材企业负责人刘浪告诉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,家居建材行业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,短时间无法满足国家环评工作的硬件要求,如“厂房防护距离50米以外”等。如果按照“一刀切”的标准,这些企业注定短期内无法达到要求,将持续停工停产,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。“单靠规模企业是无法撑起家居建材这个产业的,一旦产业链断裂,家居建材行业的竞争优势将丧失殆尽。没有这些小微配套企业,产业链上的大中型企业也会无以为继。”
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在采访中听到了不少类似案例。江苏某食品加工企业从1997年开始经营至今,并依法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、营业执照、纳税登记证,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到期未延续,相关行政部门日前对企业采取强制断水、电措施,企业停产后经济损失巨大。“地方政府不管企业死活,达到关停目的就算完成任务,整改和补偿问题根本不愿与企业谈。”该企业负责人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说。
备受争议的还有,多地甚至因为环保整治出现过市民“买不到豆腐”“买不到馕”等现象。刘浪的微信签名似乎道出了中小企业主这个群体的心声:“我们支持环保,我们不是敌人,我们需要的是引导整顿与正确的执行!”
需要因企施策的,并不仅仅是刘浪这样的中小企业。对于污染大户钢铁行业,《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》明确提出,钢铁企业采暖季要按照企业环保绩效实施差别化的停限产措施。
“中国有宝钢、太钢这样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企业,有烧结烟气脱硫脱硝达到超低排放水平的邯钢,但还有一批污染严重、环保意识淡薄的落后企业。”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,正是由于存在这样巨大的差异,停限产、去产能等政策不能“一刀切”,必须“差异化”。李新创认为,今年差异化的环保政策还将进一步深化,倒逼环保水平落后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。
“最后一公里”的政策取向仍是基层政府和涉事企业的考量焦点。
例如,多地政府在关于企业停产的通知中都做出过“以人民满意为治理标准”等要求。
一位企业负责人认为,“‘人民满意’是一个无法量化、无法衡定的柔性标准,没有明确的治理和验收参数,这样可能导致从方案的制订到项目的验收,都没有明确的判定标准,从而难以执行。”
此外,多位受访对象还向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反映,环保督察中的来信来电经常“变味”,甚至出现不少同行之间恶意举报的情况,建议有关方面从举报信息来源上做好精准核实。